我已經好久好久不再感到無聊、沒事做了!要知道自己「想幹嘛」或「喜歡幹嘛」

 

偶然讀了一位大學教師的《我以前暑假都在幹嗎?做學期中無法做的事啊~》這篇文章,突然有「似乎道盡了我的心聲,想說的都幫我說了!」的感覺,於是至此推文。

老師說得不錯「沒有人會知道你當下做的什麼事對未來會有什麼影響,所以如果真的為了某個目的去做某件事,當其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時候,經常是讓你大失所望的。」。老師就因為高中時期喜歡往寵物店跑,如今卻有機會成為他的研究領域,這真是再美不過的興趣成為工作的例子了。

其實不只學生,所有年齡階段你一定要知道自己「想幹嘛」或「喜歡幹嘛」。

 「我要旅行」、「我要學英文」.......還記得學生時期寒、暑假前在心中默默許下了一則則期許。好聽點是計畫,不過假期結束才知道這些計畫都只是自己開的芭樂票,都是空口說白話。一大段的美好假期渾渾噩噩的渡過,不僅一事無成且後悔莫及。

如今,成了上班族,有時朝八晚七,每日一樣的工作,你說煩不煩?肯定無趣吧。不過卻怪了,我此刻的生活反而比學生時期更加充實且豐富(其實我想說精彩)。這不合常理吧!我還是我,除了有了工作能力,有份微薄的薪水,想了想,其實最重要的改變是「對生活的看法」。

更早之前,我沒想過"生活是什麼"或"想要怎樣的生活"這樣的問題,種種改變或許是聽了場TED演講,欣賞了一場表演,閱讀了一本書,遇到了某個人......等。到底是哪項已不記得了,也可能是以上所有一點一滴的累積。那「生活」是什麼?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稱。物質生活是人生活上的基本需要,精神生活則是人們在得到了物質生活後,所追求的另一種精神寄託。」這是wikipedia上的解釋。而我還不是非常清楚如何定義它,不過我知道「絕大多數人有大半輩子的時間為生計工作著,但工作並非生命裡的全部」,應該對工作以外有好奇與想像。

「你要怎樣的生活?」有沒有這麼問過自己。我要的答案不是什麼「跑車代步、餐餐山珍海味.....」這些以貧、富差距物質上區分的答案,而是精神層面的。物質上的滿足來的快去得也快,衝動下的激情且很快達到高潮。而精神上的滿足,可能是來自於成就感、做了件好事......等等,在心中停留維持的時間或是一個禮拜、一個月、一年,甚至是一輩子,較前者久的多了。的確,有很多事是沒錢辦不到的,但你可以選自己能力所及的做吧!

若是你對生活的定義不只是「生存過活」如此簡單,而是跟我一樣想「增加生命的厚度,活得精采」,那即刻起請拿出「熱情」、「行動力」。這兩項非常重要,不然所有計畫、期許都只是存在「想」的階段,別再空口說白話了。起身,行動吧!

(我知道後頭與前文有點偏離,但真的覺得很重要!)

留言